回到简体字总目录      回到但以理研究与默想一书目录和前言

回到但十一章第二十题    看以下但十一章第二十二题

 

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

 

康士坦丁利用基督教为国教

   

(十)预言康士坦丁帝表面接受基督,而实质利用基督教:『与那君结盟之后,他必行诡诈,因为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原文作民)成为强盛。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他必来到国中极肥美之地,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但11:23-24)。

      从提庇留TIBERIUS直到丢克理田DIOCLETIAN,罗马皇帝断断续续基本上一直是和基督争战的,并迫害祂的教会和信徒达二、三百年之久。及至康士坦丁CONSTANTINE在位时,(公元306-337年)便停止逼迫基督教,甚至还『与那君(立约之君基督)结盟』,信奉基督教,并接受基督教为国教。然而他接受基督教的动机是不纯的,主要是想利用基督教来建立和巩固他对罗马国的统治。正如预言中所指出:『与那君结盟之后,他(指康士坦丁)必行诡诈。』

      据说:『当君士坦丁与他的敌手抗拒而企图登上王位之际,在罗马城外米尔凡MILVAIN战役的前夕,即3121027日,他看见了一个很光明的十字架搁在天空中,其上写着「靠此记号而得胜」几个大字。于是他就决志在十字架旗帜之下而争战,结果他就打了胜仗。』(圣经手册965页)。

       迈尔通史对此提到:『罗马帝信基督教者自(康士坦丁)帝始。史言:帝尝出师,见空中现十字架,光彩烂然,有文在其上,曰:汝用此十字架为号,可以克敌。遂作十字架旗。罗马军中用基督教旗自此始..。』关于他信教的动机,史书中继续提到:『大抵帝之从教,信道之意与为国之心,各居其半。史氏霍德根云:帝于基督教旨,未能尽信,惟深知己入教后必能有利于国耳。所行教规,新旧参杂。钱币上刻十字架形,一旧教神执之,其不伦若此。待家人残暴寡恩。』(上世纪卷三103,105页)。

      『康士坦丁临终前不久,召尼哥美地亚主教优西比乌为之施洗。』(基督教会史卷上177页,华尔克着)。然而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表面上的悔改信教。』(善恶之争第三章)。实际上主要是利用基督教,教会史上评论他对基督会所采取的策略是:『与之妥协,结为同盟,藉以在政治上操纵教会日渐增强的势力。』(基督教会史卷上162页)。

 

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成为强盛

      预言中接着说:『因为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原文作民)成为强盛。』的确,当康士坦丁在公元306年他父亲奥古斯都康士坦丢驾崩后,兴起掌权时,只有在约克的驻防军拥立他为帝王。他就利用这『微小的军』力,迫使当时另一奥古斯都加利流立他为三个该撒(副皇帝)之一,后又称他为奥古斯都(皇帝),让他治理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二年之后(308年),帝国内共有六人争夺帝位。当时已有四人被称为奥古斯都(皇帝),康士坦丁也成为其中之一。另有二人被称为恺撒(副皇帝)。各人互不相让,都企图藉兵力争夺全国的帝位。然而康士坦丁由于采取了亲善、优待、利用基督教的策略,而当时『基督教人数已经达到了罗马帝国全国人口的一半』,以致康士坦丁在国内声誉日隆,人心所向,又加上他后来打起十字架的旗号,鼓动军队英勇作战,终于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以微小的军成为强盛。』(参圣经手册695页)。

       以下我们引证一些历史资料:起先,公元『284年,丢克里田DIOCLETIAN作了罗马皇帝,..他决意要把当时的帝国整顿起来,增强国防,防止军人推倒皇位的阴谋,加强国内行政的效率。为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在他登位的翌年(285年),要派与他旧日同僚的马克西勉努MAXIMIAN在西方摄政,与他自己一样,同有奥古斯都的尊号。为要加强军事效率,在293年,他又指令二人为该撒,一为康士坦丢克罗如CONSTANTIUS(即为康士坦丁的父亲),使之镇守莱因河边境,一为加利流GALERIUS,使之镇守多瑙河边境。这两位大员,后来都有继承皇帝之权。』(基督教会史卷上161页)。

       『为了使全部制度巩固起来,每个奥古斯都过继恺撒(为继子),并把女儿嫁给他们..。虽然恺撒只是奥古斯都的助手,但是他们每个人都能够治理帝国的一定部分,结果国家实际上是分成了四个部分。』(古代罗马史924页)。『丢克里田治理色雷斯、亚细亚和埃及;马克西勉治理意大利和非洲;康士坦丢治理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加利流治理伊理雷肯、马其顿和希腊。』(迈尔着罗马兴衰史边注英文本385页)。

       公元『305 年,丢克里田自动退位,与他分疆而治的马克西勉努亦不得不随之退位。自此之后,这硕大复杂的罗马政权不复为一人独揽了。康士坦丢克罗如与加利流登位为帝,各自拥有「奥古士督」的尊号,但「该撒」之职,却没有归给康士坦丢克罗如与马克西勉努之子,反归给加利流的两个幸臣,一名瑟维如斯,一名马克西米努达雅。(这是因为丢克里田又要委托自己的继子加利流任命新的恺撒。加利流就任命统帅瑟维如斯为西方的该撒,而任命自己的侄子马克西米努达雅为东方的该撒。见古代罗马史931页)。康士坦丢克罗如死于306年,约克驻防军拥立他的儿子康士坦丁为帝,利用这一部军力,康士坦丁强迫加利流立他为「该撒」,统治高卢、西班牙及不列颠各地。(加利流起初承认康士坦丁为该撒,后来也承认他为奥古斯都了。见古代罗马史931-932页)。未几,马克西勉努之子马克森丢推翻了瑟维如斯,而自立为意大利和北非洲一带地方的统治者。于是康士坦丁与马克森丢为统治西部帝国互相逐鹿争雄。但其间还有加利流幸臣名理吉纽者,占领有前瑟维如斯所统治的一部分土地。』(基督教会史卷上163页)。

       『到308年,在帝国便有了四个「合法的」奥古斯都:加利流(原书译伽列里乌斯),康士坦丁(原书译康士坦提努斯),理吉纽LICINIUS(原书译李启尼乌斯)和马克西米努.达雅(原书译玛克西米努斯.达扎)。(还有)罗马的「非法的」恺撒----马克森丢(原书译玛克森提乌斯MAXEMTIUS)。最后还有非洲的篡位者路克优斯.多米提乌斯.亚历山。(以上共有六人)。丢克里田(原书译狄奥克列齐亚努斯)放弃政权的结果就是这样。』(古代罗马史932页)

       迈尔通史对以上所述历史也简要提到:『君士坦休(康士坦丢)卒于勃里登之约克,其部下军士背(违背)先帝所定继位之例,立其子君(康)士坦丁为帝。于是四方起兵争帝位者六人。』(上世纪卷三102-103)。

       『在西方纠纷尚未解决之前,加利流会同康士坦丁与理吉纽于311年之四月间,下一道上谕,宽恕各处基督徒,不再加逼迫,「祇要他们不作甚么违犯规条的事」。加利流前此雷厉风行,逼迫教会,不遗余力,今一旦下此上谕,到底是何原因,实难得知。无论如何,不免有些出乎勉强。也许因为他看明了逼迫教会之失策,也许与他病在垂危的心理有关。..上谕中也有劝勉各地基督徒为他自己和康士坦丁与理吉纽祷告的话。..不过上谕一下不到几天,他便一命呜呼了。

       加利流死于311年之5月。他死之后争夺帝位的共有四巨头。康士坦丁与理吉纽因彼此利害攸关,结为一个势力;马克西米努.达雅与马克森丢亦因同样关系而结合为一。(这是因为312年马克森丢歼灭了非洲的篡位者以后,便和马克西米努.达雅结成联盟来反对理吉纽和康士坦丁。见古代罗马史932页)。达雅在亚西亚与埃及各地又急速的燃起了逼迫教会之火。马克森丢虽无意于逼迫教会,但是个极坚决热烈的异教徒。康士坦丁与理吉纽自然是与基督徒表同情的。而且康士坦丁也充分的利用了这种同情。至于说他是否已在此时自愿作基督徒,却无从断定。就遗传方面说他原是对基督教很亲善的。311年之上谕,他也是联名签署之一。就他的军力来说,他是决难与马克森丢争雄的,在一种双方势力大相悬殊的情形之下,无疑的他是有些指望基督徒所敬拜的上帝可以作他的援助──也许在这时候,他还没有想到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独一无二的真神。至于他后来在异象中看见过一个十字架,上面写着「靠此得胜」的话,大概是一种有心或无心的杜撰。但当其侵入意大利时,他已有几分是基督徒了,这却是事实。他在意大利北部长驱直入,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直到他与马克森丢以短兵相见于罗马附近之萨克沙若补拉。此时马氏屯兵罗马城外,两下军旅对敌,仅有提伯尔TIBER一河之隔,其上仅一桥可通,名麦勒危安桥MILVIAN。就在这样一种最后胜利,间不容发之中,于312年之1028日,成功了历史上最着声色的一回战事,康士坦丁得胜了,马克森丢战败死亡。从此西部帝国全入康士坦丁一人之手。他相信他所得的胜利全由基督教的上帝而来,于是他作基督徒的信念日益坚决。自此以后,虽说国币上还是铸着异邦标记,他自己依然保持最高祭司长之职(罗马宗教之职──译者),但凡事都取基督徒的行动。』(基督徒会史卷上164-165页)。

 

趁人坦然无备时来到国肥美地

       然而康士坦丁的表面悔改信教,究竟对教会有益呢,还是有损呢?我们下面在接下去的预言中将会讲到。

       预言中接着论到他说:『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他必来到国中极肥美之地。』(但11:24)。『肥美之地』原是指以色列人所居住的『流奶与密之地』,即巴勒斯坦(民13:27)。此处是指属灵的以色列人──基督徒聚集之地,即教会(弗2:19-22)。的确,康士坦丁和信奉异教的罗马帝国之潜入、控制教会,不是在教会遭受迫害之日,而却是在教会享有安宁而『坦然无备』之时。

       怀爱伦提到:『异教的风俗习惯,大都是在人不知不觉之中潜入基督教会的。教会在邪教徒手中所受剧烈的逼迫,把妥协和屈从世界的风气一时抑制住了;及至逼迫停止,基督教传进王宫和贵族之间以后,教会便失掉了基督与使徒们谦卑与简朴的精神,效法了异教僧人和官僚的傲慢和虚荣,并且废除了上帝的律法,而代之以人为的理论和遗传。在第四世纪初叶,康士坦丁皇帝在表面上的悔改信教,使教会大为兴奋,同时属世的精神就披上公义的外衣,步入教会之内。从此以后,腐化的影响迅速蔓延了。邪教的异端虽在表面上消声匿迹,但实际上她却是胜利者。她的精神控制了教会,她的教义、仪典和迷信,都搀杂合并在那些自称为基督徒者的信仰与敬拜之中了。』(善恶之争第三章36-37页)。

       在『圣经手册』上也提到:『在君士坦丁未奉教以前,所有的归依得救乃是自愿的,并且是一种内心生活真诚的变化。到了君士坦丁归依基督教之后,那强迫的奉教,使教会中充满了没有重生的人,那罗马帝国的军人精神侵入了教会之中。于是教会就变了质,而成为一个政治的机构。..』(海莱博士着圣经手册966页)。

 

捐款赠礼多方优待教牧人员

       预言中继续论到康士坦丁说,他要『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但11:24)。的确,如前所述,康士坦丁的『列祖』和『列祖之祖』都是信奉异教的,且都是反对,甚至是逼迫基督教的,而他却一反前例地信奉基督,并还要亲善、优待和封立基督教为国教。

       预言中继续论到他:『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但11:24)。虽然有人提到:『亚古士督从主前31年起,罗马政府就设法供养城内的公民,此种款项即从掳物、掠物或万国的供献来补充』(但以理书之研究222页);虽然『历史上记述,在已被征服地区的胜利的掠物,一般通常的习惯,是分给贵族和将领,即使一个平常的士兵也可分到一块土地(英文『圣经注译』871页);然而本句预言实际上却是指的康士坦丁优待教会,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捐给各地教会并教会中的教牧人员,这才是『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未曾行的』进一步的具体表现。现引证几段历史资料:

       『在马克森丢(原书译为玛克森提乌斯,下同)失败以后,康士坦丁(原书译为康士坦提努斯,下同)便盛大地进入了罗马,后来又把从前属于马克森丢的领地并入自己的领地。在同一年(或下一年),康士坦丁和理吉纽(原书译为李启尼乌斯)在米兰会见。他们在这里发布了一个著名的敕令(「米兰敕令」)。这一敕令承认基督教和异教崇拜具有同等的权利。』不但如此,而且『他把大的特惠给予基督教会,..基督教的僧侣(圣职人员)免除了个人的义务,他们有权柄审判教会的案件,基督教公社(团体)有法定的权利(即取得遗产、领有财产、购买和释放奴隶等等的权利)。』(古代罗马史933-934,938页)。

       另一本历史书上提到:『313年君(康)士坦丁公布米兰敕令,准许基督徒信仰自由,发还没收的教会财产。之后,又进而对基督教加以特殊的保护,授予一系列的特权。教会有权接受赠与和遗产;教士免服城市徭役,免缴赋税;主教有权释放奴隶。君(康)士坦丁本人积极参与教会事务,慷慨捐赠。到临死前受洗入教。』(世界通史上古部分369页)。

       圣经手册上还进一步提到:『容忍宗教自由的谕旨(主后313年):君(康)士坦丁借着这一个谕旨允诺了基督徒及其它人民有完全宗教信仰上的自由,这乃是历史上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第一次的谕旨法令。不但如此,他在各方面都是善待基督徒,使信徒在政府中居高位,豁免基督徒的丁税,并免除他们的兵役,多方的鼓励并襄助他们建造礼拜堂,封基督教为他朝庭的宗教。』(965页)。

       教会历史上也进一步提到:『康士坦丁所给予教会的便利,是毫无迟疑吝色的。..赠送教牧礼物之风盛行,得皇家主持而建的教堂,遍于罗马、耶路撒冷、伯利恒各处。』又经常『津贴』『教会的教牧界』『用国家公款召开(宗教)会议。』(基督教会史卷上167,168-169)。

 

设计攻打保障:控制教会领导机构

       预言中继续论到他:『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但11:24)。但以理书11章曾多次提到『保障』,有时是指『北方王的保障』──叙利亚的军事城堡,或国防边界(但11:7),有时是指『南方王的保障』──埃及的国防边界(但11:10),有时是指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等(但11:19),有时是指『圣地,就是保障。』(但11:31)..。而此处11:24 提到的『保障』和上述几个『保障』,在原文和英文圣经中所用的字是不同的。其它几个『保障』原文所用的字,相当于英文的FORTRESS,含有要寨,堡垒的意思。而此处的『保障』原文所用的字,相当于英文的STRONGHOLDS,除含有要寨、堡叠的意思外,还含有根据地、中心地、大本营的意思,而且是多数词。(可参看牛津大学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的举例使用)。因此本节中的『保障』首先可以指当时基督教的大本营,或说教会的领导机构。

       而康士坦丁一登上西部罗马帝国的宝座后,果然立即『设计』要『攻打保障』──意思是企图『打入』、控制教会的领导机构和中心。

       正如历史上所指出:康士坦丁曾『最积极地参加了教会内部的斗争。』(古代罗马史938页)。

       『从康士坦丁纯粹的政治头脑着想,要国家完全统一,必有赖乎基督教,..罗马帝国既然祗有一个皇帝,一部律法,一切自由民祗有一种公民制,也祗该有一种宗教。』『假如基督教要成(为)一种统一帝国的因素,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教会。但康士坦丁眼见当时教会之统一性大受威胁。..』(基督教会史卷上167,168页)。

       『313年时,北非洲「大公」教会的教牧界受了康士坦丁的津贴,而多纳徒派毫未分享此种权利,他们遂向皇帝上诉。同年,在罗马又开了一次会议反对这一派人,而两下纠纷从此愈形剧烈了。定下了一种举国一致的办法,就是在帝国的监视之下,用国家公款召开会议,由教会自身解决纠纷问题。他不久又在高卢南部之亚尔勒地方,召集在他统治以下的各处教会领袖,举行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很大,时期是在314年。这次会议宣布多纳徒派违反正道。又承认教牧界所受圣职总是有效的,无论受职者为人如何。这次会议也承认宣讲异端的人所施洗礼为有效。又公布须遵守罗马规定的复活节日期。多纳徒派又把这些事向皇帝提出起诉。在316年,他驳斥他们所上诉的无理。但他们不服,于是他们的礼拜堂被封闭,主教们被放逐远方。从此开展一幕基督徒自相逼迫的悲剧,闹得北非洲教会「鸡犬不宁」。』(同上168-169页)。

       而且后来康士坦丁又建议教会领袖提倡在太阳日(即星期日)聚会,说这样可以促使他全国的异教徒百姓在这一日不要去敬拜太阳,而可去教会敬拜公义的日头基督和上帝。有些教会领袖似乎感到皇帝的建议很好,于是就正式提倡遵守七日的第一日,以纪念主的复活。同时也仍遵守安息日,以纪念上帝的六日创造大功。康士坦丁看到他的建议被采纳,就更加大胆起来,终于在公元321年发布星期日停工的命令,禁止城市居民在太阳日(即星期日)工作,为了让大家可以去教堂聚会。关于这条星期日律法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在可敬之太阳日,县长与人民咸(都)应当留居城中休息,一切商户均应停业。唯乡间之农民仍可自由合法继续其业务,盖以往往在另一日撒种或种葡萄将感极其不便故也。』(星期日之沿革102页)。

  康士坦丁所以下此谕令,是因『那时他的异教臣民是敬奉太阳日的,而且一般基督徒也很尊重这一天,皇帝的政策是要解除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利害冲突。教会的主教们也催促他实行这个政策。他们利令智昏,热衷权力,以为基督徒与异教徒若能同守一日,则可促使异教徒在名义上接受基督教义。这样教会的权力与光荣便要大为增进了。那时虽然有许多敬畏上帝的基督徒渐渐被引诱去承认星期日为圣日,但他们一面还是承认真安息日为耶和华的圣日,并依照第四诫去遵守。』(善恶之争第三章39-40页)。由此,我们又可看到康士坦丁『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的另一层含意,为了控制和利用教会,甚至向上帝的神圣律法──信徒灵性和品德的『保障』──进攻!

       以上所述的种种情况还只是康士坦丁『设计攻打保障』的开始。此后,当他完全战胜了另一政敌理吉纽而统一了东西二部分罗马帝国之后,『他的心』还将进一步『反对圣约,任意而行』,以致在整个罗马帝国范围内,『设计攻打保障』。他的继承者也是这样。这将留到下面再查考。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看另一句话的解释:

       『然而这都是暂时的。』按照原文也可译为:然而这不过是一段时间。总之,有一点要说明的,本句话原文和但以理4:16. 7:25.12:7的原文都不同,并不含有预言时期之意(可参看英文『圣经注释』871页)。因此本句话应翻译为:『然而这都是暂时的。』或译为:『然而这不过是一段时间。』因为罗马帝国不久之后,于公元476年就将灭亡,而罗马教皇将要继承他的能力、座位和大权柄』而兴起,(启13:2),并将取代他而控制整个的基督教会长达1260年之久,(从公元5381798年,但7:25. 13:5),甚至直到末日。(启13:3,8,10.7:26,11.19:19-21

 

设计攻打保障:战胜政敌理吉纽

       此外,另一方面,康士坦丁『又要设计攻打』的『保障』,除指上述宗教灵性方面的含意外,也包含当时军事、政治上的含意。『保障』在原文和英文中为多数,也含有堡垒、要寨的意思。其实『攻打』这两方面的『保障』,目的也都是相同的,无论是『打入』、控制和利用教会,或是进行军事的战争等等,目的都是为了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帝国,并使之永远巩固下去。因为康士坦丁当时虽然已经统治了罗马西部帝国,但东部帝国仍在他的政敌统治之下。例如,虽然『在312年(有人认为在313年)在米兰地方康士坦丁与理吉纽联合下了一道上谕,允许基督教有完全的自由,但就东部帝国官员而言,不过奉为理吉纽所颁一纸公文而已。..当时..还有马克西米努.达雅逼迫教会。』虽然『于313年之四月间,在亚得良堡附近,达雅为理吉纽所战败,不复再起。在基督徒眼光中,这次战争结果不啻麦勒危安桥第二』,然而『一国二君,终于势难两立。到了314年,康士坦丁与理吉纽也不得不以兵戎相见。结果是理吉纽失败,退守领土仅占全国四分之一。既与康士坦丁失和,于是理吉纽一改从前对基督教所示睦谊,且由仇视而进于逼迫教会。』(基督教会史卷上165-166页)。

       再者,理吉纽在314年虽然初战受挫,而和康士坦丁缔结了和约,然而理吉纽所拥有的军力仍然是极其强大的,并且仍然占有东方色雷斯、埃及、亚洲各行省。如历史上提到:『314年奥古斯都们(指康士坦丁和理吉纽)便由于自己领地的边界问题而争吵起来,并开始了战争。但是战争并没有得到决定性的结果。竞争者缔结了和约。根据这一和约,理吉纽(原书译为李启尼乌斯)保留了色雷斯、埃及和亚洲各行省,其它的所有地方则均应归康士坦丁(原书译为康士坦提努斯)来治理。』(古代罗马史934页)。

       因此,康士坦丁要想统一整个罗马帝国,控制全部基督教会,还须和他最后一个劲敌理吉纽争战,并『设计攻打』最后几个堡垒、要寨城,如拜占庭(即后来的康士坦丁城堡)和尼科美地亚(即先前丢克理田选为自己首都的城)等。并且其结果也如预言所指出的,『然而这都是暂时的』。因为康士坦丁最后虽然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但当他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又把整个帝国一分为三。到了公元395年又正式分为东西罗马二国,直到公元476年代表原罗马国的西罗马帝国也被各蛮族分割为十个王国而灭亡。关于康士坦丁和理吉纽争夺全国帝位的最后一次决定性大争战的情况,也正如预言中接下去所指出的:

 

康士坦丁和理吉纽最后大决战

 

      (十一)预言康士坦丁和理吉纽的最后大决战:『他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败坏他,他的军队必被冲没,而且被杀的甚多。至于这二王,他们心怀恶计,同席说谎,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但11:25-27)。

       预言中的南方王原指埃及,但因埃及已在公元前30年被罗马所并吞,此时埃及地又在理吉纽的统治之下,因此理吉纽便成了本段预言中的南方王。为此本段预言一开始便说:『他(指康士坦丁)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指理吉纽)。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

       本节预言已精确应验。根据迈尔的『罗马兴衰史』上所记载:康士坦丁上次(在公元312年)与马克森丢在麦勒危安桥决战,争夺西部罗马帝国宝座时,所率领的军兵人数只有四万(见英文原本392页),而这次在公元323年和理吉纽决战时,所率领的军兵人数已达到十五万之众(见原本394页),确可说是一支『大军』了。因此预言中说:『他(指康士坦丁)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理吉纽)。』

  然而理吉纽在这次决战中所率领的军兵人数,比康士坦丁还要多一万五千人,即多达十六万五千人之众(见原本394页)。因此预言中说:『南方王(理吉纽)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但是结果『却站立不住』。拥有更多兵力的理吉纽却被『奋勇向前』的康士坦丁所彻底击溃。

       预言中接下去说:『他(理吉纽)的军队必被冲没,而且被杀的甚多。』在康士坦丁堡附近的初次交战中,理吉纽的军队被杀的人数即已多达三万四千人。后来他的军队又在尼科美地亚被包围而全军覆没,或阵亡,或投降。

       预言中也论到理吉纽失败的具体原因是:『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败坏他。』看来,这是指他的将领不忠于他,他的军队向康士坦丁投降。他本人后来也被背信地杀死。

 

      关于以上的一切解释,我们现在再引证一些历史资料。

       『罗马兴衰史』的著作迈尔说:『康士坦丁打败了马克森丢(MAXENYIUS)之后,只剩下了一个兢敌──理吉纽(LICINIUS)..这两个兢敌之间的最后大战(公元323年)发生于亚德里亚诺波(ADRIANOPLE)和卡斯顿(CHALCEDON)。 在第一个战场上康士坦丁率领了十五万人的军队,与他的敌手率领了十六万五千人的军队相遇。康士坦丁的士兵吶喊:「上帝,我们的救助者。」敌人吶喊:「在我们一边有许多神,在他们一边只有一个。」

       理吉纽被打败,三万四千人被杀死。他自己从战场上逃跑,在小亚细亚举起另一支军队,并再一次在卡斯顿试验了战争的运气。他在此遭受了另一次粉碎性的失败,不久之后被俘掳并被处死。康士坦丁现在成了罗马世界唯一的统治者。』(MYERS, ROME: ITS RISE AND FALL, P.394. 罗马兴衰史394页)。

       『古代罗马史』上还提到:康士坦丁和理吉纽『在「勉强维持的和平」的情况下过了几年,323年新的战争开始。康士坦丁(原书译为康士坦提努斯,下同)在亚德亚诺波尔附近击溃了理吉纽(原书译为李启尼乌斯,下同),占领了拜占庭,并在尼科米地亚包围了自己的敌人。理吉纽投降了,康士坦丁发誓向他保证,将要保存他的生命。(323年)。但是在次年,被派往铁撒罗尼卡的理吉纽被杀了。..』(古代罗马史934页)。

       在『宗教史』一书上还提到:『他(康士坦丁)曾杀害了自己的姐丈(姐夫)李钖尼(理吉纽)及其一岁的儿子,岳父玛克西米努,儿子克里斯普,妻子法芙斯塔。』(上卷145页,约.阿.克雷维列夫着)。

 

康士坦丁和理吉纽二人之间关系

       接着预言中还进一步对康士坦丁和理吉纽二人之间的关系、诡诈和结果作了揭示:『至于这二王,他们心怀恶计,同席说谎,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

       这一节预言也已精确应验。从上面已引证的一些史料中已可初步看到,康士坦丁和理吉纽过去在和其它政敌的争战中,在利用基督教的策略上都一向是联合一致的。例如早于公元311 年四月间,康士坦丁与理吉纽就联合加利流,『下一道上谕,宽恕各处基督徒,不再加逼迫,「祗要他们不作甚么违犯规条的事」。』当加利流于311年五月死后,『争夺帝王的共有四巨头。康士坦丁与理吉纽因彼此利害攸关,结为一个势力。马克西米努.达雅与马克森丢亦因同样关系而结合为一。』以后当康士坦丁于公元3121028日最后撤底打败了马克森丢而成了西部罗马帝国惟一的统治者后,康士坦丁与理吉纽又在米兰地方『联合下了一道上谕,许基督教有完全的自由。』(基督教会史卷上164,165页)。当时,『作为联合和友谊的保证,李启尼乌斯(理吉纽)娶了康士坦提努斯(康士坦丁)的姐姐康士坦提娅。』(古代罗马史934页)。

       由上述情况看来,康士坦丁和理吉纽二王之间,不但是政治上的同盟者,而且又是至近的亲戚,可以想见他们是常有来往,同吃同喝的。然而他们之间的联合和情谊,以及所发表的种种友善的言论,都是短暂的、虚伪的。正如预言所指出:『他们心怀恶计,同席说谎。』他们暂时的联合,表面上的情谊和虚谎的言论无非是为了彼此利用,藉以消灭各自的敌人。及至各人的政敌被消灭后,他们各人就谋划进一步控制或消灭对方,以为自己争夺整个罗马帝国的宝座。正如历史上也是这样评论他们两人之关系的。正如『古代罗马史』上所说:『..两个奥古斯都之间的和平是并不长久的..这和平只维持到他们两人都是帝国的统治者的时候。这发生在313年李启尼乌斯(理吉纽)击溃玛克西米努斯.达扎(马克西米努.达雅)和(使)他死在小亚细亚以后。』(934页)。而双方最后的决战是发生在323年,而且我们也看到康士坦丁是怎样虚伪地『发誓』保证理吉纽的生命安全,结果却背信地杀害了他,并还残忍地斩草除根地杀死了他十一岁的儿子。

 

      虽然他们二人『心怀恶计,同席说谎』,但是正如预言所指出:『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

       例如从理吉纽来看,他的计谋显然没有成就。他和康士坦丁建立政治联盟,企图藉以达到统治罗马全国的目的,结果明显失败了。他想利用基督教来建立和巩固他对帝国统治的计谋,最后也失败了,以致于末后阶段又改变了策略,『一改从前对基督教所示睦谊,且由仇视而进于逼迫教会。』(基督教会史卷上166页)。但结果还是逃不了失败、投降和被杀的悲惨下场。『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到了定期』,英文翻译为:『到了指定的时间。』的确,『万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传3:1-2)。上帝为每个罪人的一生都限定了一个悔改的时期,若不悔改,定期一满,指定的时候一到,他就必立即灭亡,他所谋划的一切事,对他来说也就了结。

       又如从康士坦丁来看,表面上他的计谋似乎成功了,实际上最终还是失败了。例如他曾『设计攻打保障』,以后又迁都康士坦丁堡,企图将罗马帝国东西二部分长久牢固地控制在他手中,并期望他的子孙万代能永远保住罗马帝国的大好江山。这一点在他的时代似乎取得了一些短暂的成就。然而在他死后,他的帝国立即被他的三个儿子分割为三,并为争夺帝位而不断争战。如『迈尔通史』所述:『大君(康)士坦丁三子争国,操戈十六年始定,全国归君士坦休。』(上世纪卷三105页)。以后帝国的统一和分裂不时交替着,到公元395年之后,帝国便一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同上109页)。还有,自康士坦丁死后十三年(公元350年)开始,罗马帝国便开始逐渐遭受各蛮族的入侵和割据,直至公元476年代表原罗马国的西罗马帝国便被各蛮族割裂为十个王国而灭亡。(参世界通史上古部分372页后的附图:『蛮族入侵下的罗马帝国(公元350-450年)。』及375页)

       至于康士坦丁『设计攻打』的另一宗教上『保障』,即企图打入基督教会的领导中心,将帝国境内所有教会统一起来,以便能更好地控制和利用基督教来巩固罗马皇帝对整个帝国的统治。他在这一点上也未能取得成功。直到他死后,帝国境内所有的教会也远未能达到统一。以后不久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皇便相继兴起,成为中古时期控制西欧各国基督教会的统治者。(538-1798年)。其实罗马帝国的灭亡和罗马教皇的兴起,都早在一系列预言之中,也正如此处预言所指出的:『因为到了定期(也可体会作到了预言的定期)事就了结。』这和前面说到他『设计攻打保障』的结果,在说法和含意上也是一致的:『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

 

康士坦丁获胜回罗马后的表现

 

      (十二)预言康士坦丁胜利统一全国,回罗马后的表现,以及他的继承者们的同样表现:『北方王(原文作他)必带许多财宝回本国,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回到本地。』(但11:28)。

       康士坦丁于公元323年最后打败理吉纽,统一罗马全国后,确是从先前理吉纽统治下的东部、南部地区夺取了『许多财宝』,回到首都罗马城。这不但是指他在战争胜利时从东罗马国库中夺取的大量战利品和财宝,而也是指从东罗马广大富裕地区夺回了空前巨大的税收来源。正如历史上所指出:『由于罗马势力自东渐以来,东方日以富遮,文化亦颇有自西徂东之势。盖东方之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等皆古文名之区。』(迈尔通史上世纪卷三103页)。

 

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

       康士坦丁不但『必带许多财宝回本国』,而且『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回到本地(尤指首都罗马城)。』『圣约』乃是指立约之君基督与接受祂的人所要订立的救恩的约。(但9:27.31:31-34)。正如先前已指出:康士坦丁『与那君(即立约之君基督)结盟之后,他必行诡诈。』(但11:23)。因为他表面上悔改接受基督,不过是为了利用基督教。他表面上愿与基督立约,实质上『他的心反对圣约。』而此时当他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大权一人独揽后,他的心更是反对圣约,而且任意而行。这具体表现在他进一步『设计攻打保障』,企图完全打入、控制教会的领导中心,并使教会腐败变质,变成他的国教和为帝国效劳的工具。

       例如康士坦丁于公元323年打败理吉纽,统一罗马全国后,仅仅二年,就『在325年又颁布了一大告示,谕令他所有的臣民都要归依基督教。』(圣经手册965页)。于是教徒『人数的增加,则可谓一日千里。』(基督教会史卷167页)。这无疑是使

教会信仰、灵性、品德腐化变质的一个最有效的策略。『在君(康)士坦丁未奉教以前,所有的归依得救乃是自愿的,并且是一种内心生活真诚的变化。到了君(康)士坦丁归依基督之后,那强迫的奉教使教会中充满了没有重生的人。』(圣经手册966页)。于是异教的迷信、习惯和精神..随着没有真正悔改的异教徒一同进入了教会。

       又如在同一年五月,在颁布上述告示之前,康士坦丁为了统一帝国境内的各基督教会信仰上的分歧,『召开了一次全国会议。前次在亚尔勒召开会议时,他祗能召集在他统治以下的各处教会。现在全国已归他一人统治,所以他召集的乃全国各处主教..这教会第一次大议会于325年之五月,开会于尼西亚。..赴会主教及其随从教牧等等旅费均由政府开支..在会议上占显赫地位的自然是皇帝康士坦丁。他虽尚未受洗,不算正式教友,但因他的地位,..所以备受会众欢迎。..至于康士坦丁的用意不难推测,纯然以政治的眼光来看,如果有一种公认的信式为东方一部分教会所承认,同时又能为西部帝国所接受,这自然..在政治上有利多了。尼西亚信式可以说全是由康士坦丁的主使所促成。..他对于教会所争执的问题,他急于要找一种统一的解释,他相信已经找着了。在他监督之下,全体出席主教中祗有二人不肯承认这种信式。康士坦丁将这二位主教及亚流自己,均逐出境外。..』(亚流是亚里安派异端创始人)。 

       此后,康士坦丁经常积极干预、操纵教会事务,参加教内斗争。例如这次虽然将亚流等『逐出境外』,但后来,在取宠于康士坦丁的尼哥美地亚主教优西比乌的影响下,『康士坦丁下令,命亚他那修将亚力山太的职位让于亚流。但亚他那修不肯照办,..而当是年(335年)之未,康士坦丁下令将亚他那修放逐于高卢。..』

       由上面举述的这些情况可见,『那些先前祗在教理上发生的争扎,现在却成了极关紧要的政治问题,而且皇帝在教会事务上大权独揽。..』(基督教会史卷上172-174,176-177页)。『因君(康)士坦丁当时乃是以教会的元首自居。』(圣经手册983页)。

       在宗教史一书上还提到了康士坦丁干预、操纵教会信仰、灵性事务的几个严重事例。『譬如亚历山大里亚城的大主教,教父阿塔那修对于接受一些不够正统的信徒加入教会社团,表现有些刚愎。于是君(康)士坦丁给他写信说:「总之,只要有我的意旨,凡是志愿加入教会者都一律予以接受,不得禁止。倘若获悉你禁止或阻挠任何一个志愿者加入教会,我就立即派人遵照我的命令把你撤职。」』又例如『公元335年,皇帝(康士坦丁)写信给推罗宗教会议(说):「君主所作的各种决定,旨在维获真理,不得稍有违抗。」』(宗教史145页)。

       其实,当康士坦丁对教会这样发号施令的时候,他自己还未接受洗礼,成为教徒。不但如此,他还保持了罗马异教『最高祭司的称号』,『在他统治时期,铸造了一种钱币,上面刻有太阳神或其它某种异教神与他并列的图案。他允许营造把他自己供奉为神的神庙。有不少标志表示君士坦丁备受崇拜,这是诸密特教这类宗教所给予他的。』(同上145页)。他只是到临死前,才由优西比乌为他施了洗。

       由以上所述一切可见,康士坦丁的心是何等『反对圣约,任意而行。』

 

康士坦丁后继者的同样表现

       本节预言『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以及上述种种干预、控制和利用教会,为帝国统治服务的情况,不但表现在康士坦丁身上,而也更表现在他的继承者们的身上。这些继承者们几乎都是利用基督教为国教的。

       如『康士坦丁死后,帝国全境为他三个儿子瓜分,..长子康士坦丁二世分得不列颠、高卢及西班牙;康士坦丢分得小亚细亚、叙利亚及埃及;居中一部分即归幼子康士坦斯占有。康士坦丁二世卒于340年,于是全境逐分为二,康士坦斯占有西部,康士坦丢占有东部。自登位之初,这两个年青的皇帝对于基督教即表(现)极度拥护的热情,较之他们的父亲康士坦丁有过之而无不及。346年,他们就联合颁谕,封禁各处庙宇。如有向神像献祭者处死刑。..后来康士坦斯用武力荡平多纳徒派之乱。..

       康士坦丁诸子对于尼西亚争辩问题,不但未能使之结束,反而使之继续增高。..西部皇帝康士坦斯对于一切拥护尼西亚信经者颇加保护,..凡从东方逃往罗马的人,他都欢迎接待。..东方教会领袖们,..也用侮辱的方法把尼西亚信式撕毁,他们这种行动也得到了康士坦丢的同意。』

       后来,353年东部皇帝『康士坦丢既一统「天下」,大权独揽,于是决志扫荡教会争端。..康士坦丢于公元353年召开会议于亚尔勒,又于355年召开会议于米兰。在这些会议上,康士坦丢屡次强迫西方教会主教放弃亚他那修ATHANASIUS,与东方教会领袖言归于好。因为违抗这种命令,于是有罗马主教利比流,大有学问的高卢主教坡阿帖的希拉利,和科尔多洼主教和修等人被放逐。356年亚他那修第三受武力逐出亚力山大。』(基督教会史卷上178-179,181页)。

       又如原为东罗马皇帝,后来统一全国,成了全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的阿多修,更通过强制方法,正式立基督教为国教。『虽然君(康)士坦丁曾有效力的使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但是以实际来说,还是提阿多修THEODOSIUS378-395年)正式的立基督教为国教。因为他曾命令强迫所有的百姓都要作基督教的教友。这就是使教会溃败腐化最可怕的横祸大灾。基督曾清楚的指定我们的得胜是要单借着纯粹属灵与道义的方法。在君(康)士坦丁未奉教以前,所有的归依得救乃是自愿的,并且是一种内心生活真诚的变化。到了君(康)士坦丁归依基督教之后,那强迫的奉教使教会中充满了没有重生的人。那罗马帝国的军人精神侵入了教会之中。于是教会就变了质,而成为一个政治机构,以致突然的堕落到教皇的腐化时代中。』(圣经手册966页)。

       『当提阿多修在378-395年立基督教为国教后,就不遗余力的压制其它宗教,并禁止偶像的崇拜。颁布谕旨的年代中(375-406年),许多的异教神庙被基督教一般的暴徒倾覆了,其时产生了极惨的屠杀流血。教会在当时就进入了那极严重的背经叛道情形中了。不错,一方面可以说是教会得胜了罗马帝国;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却是罗马帝国得胜了教会,并非借着逼迫而毁灭它,乃是使它内部腐化而变质。』(同上)。

 

迁都康士坦丁堡及其不良后果

 

      (十三)预言康士坦丁和他的继承者们将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廷(当即被改名为康士坦丁堡)及其不良后果:『到了定期,他必返回,来到南方,后一次却不如前一次。』(但11:29)。

       本节中的中文译意和英文圣经重译本的译意相同。『这一节(后半句)可以译为:「这后一次将不如前一次。」有些人相信此处是指将帝国的中心地迁移到康士坦丁堡。这次迁都,被指定为帝国败落的象征。』(英文SDA圣经注释872页)。

       康士坦丁『前一次』『来到南方』,也就是指前面所提到的他在公元323年『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即统治地区包括埃及在内的理吉纽),占领了拜占廷、美地亚哥等被称为『保障』的重要城市,并统一了东西二部分罗马帝国。

  『后一次』『来到南方』,则是指康士坦丁于公元330年将京都从罗马城迁移到拜占廷城,并将此城改名为康士坦丁堡。他这次迁都的目的,原是想藉此加强与巩固对罗马整个帝国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将帝国的京都迁移到康士坦丁堡,结果造成了以后东、西罗马帝国各以康士坦丁堡和罗马城为京都的永久分裂的局面;又由于将帝国的中心转移到了东罗马,结果使得西罗马相对的更加削弱,终至于从康士坦丁死后十三年,也即公元351年开始,到476年为止,代表整个古罗马国的西罗马帝国,在各『蛮族』的不断入侵、占据和分割下而灭亡。这样就完全应验了预言中所说:『到了定期(也即到了上帝对罗马所定的即将降罚的时期,即公元330年),他(康士坦丁)必返回来到南方(指将京都从罗马城迁移到康士坦丁堡),后一次却不如前一次。』

  因前一次是借着战争攻占了康士坦丁堡(323年),后一次是和平迁都到康士坦丁堡(330年);前一次战胜政敌理吉纽,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后一次则造成罗马帝国永久分裂的因素,并使西罗马帝国更加削弱,不久在各蛮族不断的入侵、割据下而加速灭亡(351-476年)。

      现在引证几段史料为证:关于这次迁都到康士坦丁堡的用意和目的,『世界通史』上提到:『君(康)士坦丁看到意大利在历次战乱后已不能成为帝国的中心,财赋所出,多在东方,对边境多事之区如多瑙河下游、叙利亚等地的控制,又以东方为便;因之迁离罗马,在希腊旧城拜占廷建立新都,号为新罗马,定名为君(康)士坦丁堡。』(上古部分368页)。

      关于这次迁都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和不良后果,『世界史纲』上提到:『君(康)士坦丁大帝显有以君(康)士坦丁(堡)为统一帝国首府之志愿。然以当时旅行及运输法计之,欧洲及西亚地理上状况,尚未能指定某地最宜建都。..君(康)士坦丁堡之对于高卢,相距太远也。在争夺意大利之后,衰弱之地中海文化,实际上已弃西方于不顾,而为集力于亚历山大大帝国踪迹中之一残干耳。』『当其晚年..彼对于其帝国地理上之弱点,及大祸之将临,所见及者如何,吾人仅能推测得之。彼以俾斯尼亚间尼哥米底亚为真正之都城;隔博斯福鲁海峡而与此城遥对之君(康)士坦丁堡,当帝死时,尚在建筑中也。(引者按:尼哥米底亚和君士坦丁堡,都是康士坦丁上一次击溃『南方王』理吉纽时,所攻取的『保障』城)。帝自知其版图籓篱不固,而萃其全力以布置外事。..』(威尔斯着『世界史纲』421,453页)。

       乌利亚.施密斯对此事也论到:『将帝国的中心迁移到康士坦丁堡,乃是帝国败落的象征。罗马于是失去了它的光荣,西方的一部分被暴露于外族敌人的入侵之下。康士坦丁死时,罗马帝国被他的三个儿子康士坦丢CONSTANTIUS、康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和康士坦斯CONSTANS所瓜分。 康士坦丁二世和康士坦斯争吵,而胜利的康士坦斯得到了西方完全的主权。北方的蛮族很快开始入侵,并扩展他们的占领(区),直到西部帝国的权柄于公元476年消灭。』(但启预言266页)。

       本节预言『到了定期,他必返回,来到南方..』固然主要是指康士坦丁将京都迁移到康士坦丁堡,也可指他的继承者们不断遵循他的路线,继续建都于君士坦丁堡,将帝国的中心转移到东罗马,为要加强对『南方』国土和边缘地区的控制,结果反倒使帝国的本土──意大利和西罗马落入各『蛮族』王国的入侵和割据之下。

       再者,本节预言也可兼指以罗马城主教为首的西方教会,想将她的权势扩展到『南方』所代表的东罗马地区的教会而言。罗马城主教由于位处帝国的京都,靠近皇帝的身边,很自然地被看为全国教会的中心。当康士坦丁于公元323年战胜理吉纽,统一了东、西罗马帝国后,以罗马城主教为首的教会领导中心,很自然地也想将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教会。这也正是罗马皇帝对东西方教会所提出的强烈的要求。在康士坦丁于公元325年所召开的尼西亚全国基督教大会中,这一目标似乎有所成就,会议中制定了尼西亚信经,当时坚持反对这一信经的东方教会个别主教被逐出境外。

       但当公元330年康士坦丁将帝国的京都迁移到东方的康士坦丁堡以后,随着政权的中心移向东方,教会的领导中心也有移向东方的趋势。这样就形成了后来西方的罗马城主教和东方的康士坦丁堡主教争夺全国教会领导权的局面,并也使东、西方教会更趋于严重的分裂。

       现在让我们看预言中继续论到康士坦丁和他的继承者们迁都到康士坦丁堡后,对西罗马帝国和继西罗马帝国后而兴起的西方罗马教会的不利影响:

 

遭受汪达尔王国海军的攻击

 

      (十四)预言『基提战船』(即汪达尔国的海军)对罗马帝国和罗马教皇的攻击:『因为基提战船必来攻击他,他就丧胆而回。』(但11:30)。

       圣经中有许多处论到『基提』(CHITTIM KITTIM)这个地名。基提原是雅完的儿子,雅弗的孙子和揶亚的曾孙的名字。(创10:1,2,4)。后来『基提』变成了基提的子孙居住之地的地名。『基提的子孙居住的地区大约是塞浦路斯(CYPRUS),塞浦路斯的主要城市弗尼西安(PHOENICIAN)位于南岸,也被闻名为基帖(KT),希腊文为基兴(KITION)拉丁文为西提(CITIUM),巴兰在预言中曾提到它,『必有人乘船从基提界(英文为基提的海岸或方向)而来,苦害亚述,苦害希伯..』(民24:24)。..耶2:10和结27:6中的「基提(的)海岛」也明显地认为是属于地中海的沿海之地。』『因此,看来很明显,「基提」这个字虽然原来是指塞浦路斯和他的居民,以后扩展包括了地中海的海岸。..』(英文SDA圣经注解872,873页)。

       又如『亚当.克拉克(ADAM CLARKE)就赛23:1「这消息是从基提地得来的」注释说:「推罗被尼布甲尼撒变为荒场的消息,被说成是从地中海的岛屿和沿岸之地基提带给他们的;耶罗米(JEROME)论到6节「关于推罗人」说:「当他们发现他们没有其它办法逃走之时,便逃入了他们的船,并到迦太基(CARTHAGE)及爱奥尼亚(IONIAN的海岛)和爱琴海(AEGEAN SEA)的岛屿去避难。」..迦启(JARCHI)在同一处也如此注释。」(亚当.克拉克的旧约注释(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ANT VOL.IV PP.109,110.NOTEON ISAIAH 23:1)(见约翰开妥,圣经文学百科全书,第196 SEA JOHN KITTO CYCLOP-AEDIA OF BIBLICAL LITERATURE , ART, "CHITTIM", P.196)。而耶罗米的见证则指出了坐落于那个地区的一个确定的和有名的城,即迦太基。』(英文但启预言267页)。

       由以上引证的一些资料可见,『基提』原指基提的子孙居住的地区,当初主要是指塞浦路斯,后来扩展为地中海沿海之地与岛屿,而迦太基则为其主要之地区。

       至于本处预言中的『基提战船』显然是指当时占据迦太基,称霸地中海的汪达尔国的海军。在毁灭西罗马帝国的十个蛮族王国中,以『海上霸君』真塞立克(GENSERIC)所率领的汪达尔(VANDALS)国的海军给予罗马的打击最多而又最大。因汪达尔国拥有强大的海军,称霸于地中海上,对罗马帝国海军攻打了三十年之久,并最后将它们彻底击溃(439-468年),并曾对罗马城(455年)及帝国各地大肆劫掠几达四十年之久。(439-476年)。这也就是第二号筒中所预表的来自海上强国的巨大灾祸。(启8:8-9)。现引证一些史料:

       『..真塞立克王治下的汪达尔人大举至北非(429年),而为迦太基的主人(439年),得有海权,大掠罗马..』(韦尔斯,世界史纲415页)。

       『439年,该萨利克(真塞立克)攻陷迦太基城,建立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以北非为根据地,进一步征服西西里西部,撒丁尼亚,科西嘉和巴利阿利群岛。他们于455年又攻陷罗马,奴隶制帝国的首都遭到十四天的空前劫掠。』(世界通史中古部分18页朱寰主编)。『罗马城再度被洗劫,但是这一次比哥特人的时候(引者按:即第一号中所预言的),更加可怕了。』(古代罗马史982页)。当时『他们的国王真塞利赫(真塞立克)率领自己的船队,攻打意大利。奴隶占有制帝国的首都再度体验了「蛮族」的仇恨力量,并且受到长达十四天可怕的破坏..汪达尔人从宫廷、庙宇和公共建筑里抢走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并且把奴隶主当作俘虏带走。』(中世纪史第一卷67页科斯敏斯基.斯卡斯金主编)。『真塞利克侵罗马后,二十年中焚掠之事,史不绝书。』(迈尔通史上世纪卷三114,117-118页)。

       正由于罗马帝国,特别是西罗马屡次遭到汪达尔海军的惨重的打击,以致东罗马不得不出动海军和他们对抗,企图保卫西罗马,但结果却是罗马的海军一次次被打败,直到被彻底覆灭。正应验了预言中所说:『因为基提战船必来攻击他,他就丧胆而回。』

       关于这方面情况,圣经手册上曾简略提到,汪达尔海军439年在迦太基建立了海军后,『与罗马海军勇战了三十年之久。本来罗马海军在地中海称霸已有六百年之久,而最终却被人驱逐于地中海外。』(906页)

       关于罗马海军和汪达尔海军最后一次大决战,是由东罗马皇帝利欧一世LEOI在公元468年所发动的,那时由于西罗马帝国尚未灭亡,因此这次海战也是为了帮助西罗马而进行的。结果罗马的海军被彻底覆灭。『启示录之研究』一书上曾概括地介绍了此次战争的起因、情况和结果说:

       『..从461年至467年,每到春天凡大勒人(汪达尔)即在迦太基预备他的海军,出外掳掠。真塞立克年纪虽已老迈,但他还是亲掌这出征的军事,他们就到西班牙各地和西西里,从赫邱利的石柱,直到尼罗河之地,均被凡大勒(汪达尔)人所占。他们上船的时候,也载运许多马匹,为泊船时可乘上以深入内地掳掠财物之用。

       至终罗马决意与仇敌凡大勒(汪达尔)人(争)战,罗马(实即东罗马皇帝)出动战船一千一百一十三艘,兵士(超过)十万人,他们攻至迦太基城下。真塞立克要求他们延长五日。在那五日之内,风的方向忽然变易,颇有助于真塞立克,他们把许多船载满了可燃性的物质,并在半夜的黑暗中把这些船只冲入罗马兵船之中,随即燃起火来。当时晚上有大风的声音,和火爆声,兵丁与船夫的吶喊声,增加那夜的恐怖。罗马军队中有许多(伤亡),死于火中者有之,死于水中者有之,死于凡大勒(汪达尔)人之手中者有之。按历史家的记载,那一夜有千余艘罗马兵船被烧毁了。..

       真塞立克又称为海上的暴君,他存活至亲见西罗马在476年崩溃的时候。』(启示录之研究136页)。另可详参:吉本.罗马衰亡史(EDWARD GIBBO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VOL,CHAP.36,PP.481-486)。  

 

      汪达尔王国不但是攻击、分割、覆灭西罗马帝国的十个『蛮族』王国(十角)之一,而且也是攻击、敌挡罗马教皇(小角)兴起的三个『蛮族』王国(三角)之一。(可详参但7:8,20,24-25中的解释和史料)。

       这是由于当时教会内,对基督本性的认识问题,已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派是阿撒纳修派,为亚历山大主教阿撤纳修ATHANASIUS296-373年)所倡导。此派为正统派,相信基督有完全的神、人两性。西方罗马教会及东方部分教会都相信此说。另一派为阿利安派ARIAN,为亚历山大的传教师阿利乌ARIUS250,336年)所首创。他不相信耶稣有完全的神性,认为耶稣是由上帝特别创造的。此派观点早在公元325年被尼西亚全体基督教会议定为异端。但东方部分教会仍坚持此说。特别是当时有三个『蛮族』王国,即相继统治意大利的黑如利HERULI,东哥特OSTROGOTHS和北非的汪达尔VANDALS王国,也接受阿利安派教会为国教,而与罗马教会为敌。在这三个王国中,尤其是汪达尔更对罗马教抱着敌视态度,并采取逼迫罗马教的政策。现引述几段史料为证:

       『当罗马教会正感受着在意大利的阿利安派国王权力的抑制之时,他们在非洲也正遭受着阿利安派汪达尔王国的猛烈逼迫。(参吉本:罗马衰亡史三卷37548-552页)』(英文但启预言127页)。『当时,高级天主教僧侣全被放逐。』(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145页,汤普逊着)。『他们对..加特力教会(即罗马天主教会)采取敌视的态度,夺取了他们广大的田产。』(中世纪史第一卷75页,科斯敏斯基.斯卡斯金主编)。

  以上所述的一切,正完全应验了预言中所说:『因为基提战船(指汪达尔国强大的海军)必来攻击他(先是攻击罗马帝国,后是攻击罗马教皇),他就丧胆(也可译为忧愁、悲伤或痛苦)而回。(如东罗马派海军回来和汪达尔海军作战,被彻底击溃,西罗马也于公元476年灭亡。罗马教权也受到打击)。』

  不过罗马教皇的势力虽然暂时受到打击,但『丧胆(或痛苦)而回』之后,必求助于法兰克国王克罗维斯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等,同他们结盟,并藉此『兴兵』,拔出『三角』而兴起,正如预言中接下去所指出的。我们将要放在下一题中研究。   * 路光 *